商羊舞
發(fā)布時間:2021-09-14
商羊舞,是發(fā)源于鄄城縣境內北部地區(qū)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,流傳于李進士堂鎮(zhèn)、舊城鎮(zhèn)一帶,以李進士堂鎮(zhèn)杏花崗村最為著名。據(jù)考證此舞源于商周時期,成熟于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宋明時期是鼎盛期。
據(jù)杏花崗村一帶的商羊舞藝人介紹,商羊鳥是一種吉祥鳥,每逢陰天下雨之前,就有成群的商羊鳥從樹林里出來,又蹦又跳,又竄又鬧地玩耍。天長日久,人們見商羊鳥出現(xiàn),就知道雨要降臨,家家戶戶挖溝開渠、疏通水路,為灌溉良田作準備。隨著歷史的變遷,商羊鳥逐漸絕跡,當?shù)厝藗冊僖部床坏缴萄蝤B的足跡。于是,每當天將大旱時,人們就自扮商羊鳥,戴面具,拿響板,單足高跳,并模仿商鳥搖頭晃腦,腳掛鈴鐺,蹦蹦跳跳。該舞的動作也出現(xiàn)在當?shù)匾环N叫做“碰拐”的兒童游戲中,此游戲為兩兒童各將一腿抱起,用膝蓋相互撞擊。據(jù)商羊舞老藝人講,此種游戲即出自商羊舞。至今,在古典舞中仍有“商羊腿”的動作名稱,其動作是一足立一足抬起,與此類似。
關于商羊舞的文字記載,最早見于《孔子家語.辯證》:齊有一足之鳥,飛集于公朝,下止于殿前,舒翅而跳。齊侯大怪之,使使聘魯,問孔子??鬃釉唬捍锁B名曰商羊,水祥也。昔兒童有屈起一腳,振訊兩眉而跳,且謠曰:天將大雨,商羊鼓舞,今齊有之,其應至矣也。急告民趨治溝渠,修堤防,將有大雨為災。頃之,大霖雨,水溢泛諸國,傷害民人。惟齊有備不敗。東漢王充《論衡·變動》云:“商羊者,知雨之物也,天且雨,曲其一足起舞矣”;蒲松齡的《聊齋志異》跳神篇則對“商羊舞”有了舞蹈的記載:“婦束短幅裙,屈一足,作商羊舞”。可見商羊鳥的出現(xiàn)是一種水祥吉兆,人們見商羊鳥出現(xiàn),就知道雨要降臨。每當天旱久不雨時,人們就盼望商羊鳥的出現(xiàn)。人們就自扮商羊鳥,戴面具,拿響板,結彩鈴,模仿商羊鳥的動作,舞蹈蹦跳。這種模仿商羊鳥求雨的動作與傳統(tǒng)的祭祀儀式逐漸結合在了一起,經(jīng)過鄄城先民們的不斷升華、完善,逐漸成為一種民間舞蹈——商羊舞,并且這種活動除了在天旱求雨時進行外,還形成了固定的舉行日期——每年三月三,自商周起,世代相傳至今。
商羊舞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民間舞蹈,她和我國舞蹈的形成與發(fā)展有著很深的淵源,是鄄城人民傳統(tǒng)文化的突出表現(xiàn)形式,寓含期盼精神、信仰、價值取向,涉及鄄城節(jié)日習俗等方方面面,具有人類學、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,已受到國內外學術界關注。商羊舞植根于鄄城人民群體的文化傳統(tǒng)或文化歷史之中,也是被廣泛認同的中華民族具有美好象征意義的舞蹈形象之一。
1956年,經(jīng)過老藝人趙子琳的挖掘整理,商羊舞被搬上了文化舞臺。1990年商羊舞載入《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》民間舞蹈篇,2006年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