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武大鼓
發(fā)布時間:2021-09-14
成武大鼓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樂種之一,相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,經(jīng)過數(shù)代民間藝人的加工、提煉、修飾和創(chuàng)造,無論從制作工藝還是演奏技法上都在逐漸完善。魯西南民間大鼓因制作用牛皮蒙鼓,所以也稱“牛皮大鼓”,又因它的直徑大的可達(dá)兩米,像個碾盤,所以也稱“碾盤大鼓”。
據(jù)成武縣志記載,成武縣清末民初時期民間大鼓較為盛行。每逢重大節(jié)日、豐收喜慶、祭神求雨、廟宇開觀、趕廟會、續(xù)家譜、送火神、鬧元宵等活動,人們就敲起大鼓慶賀,鼓聲能聽十幾里,如有特殊情況,像滅火救人、拿賊捉盜等急事,也以擊鼓為號。據(jù)傳這是沿襲了古代戰(zhàn)爭時的催陣鼓。過去,除了慌亂年代外,群眾在冬閑季節(jié),差不多一進(jìn)臘月就開始練習(xí)大鼓,一直練到正月十六,各個鼓隊走上街頭,紛紛展示自己的演奏技巧,看誰打得好,看誰打得花點多。特別是近幾年成武舉辦的民間藝術(shù)節(jié),大鼓配合秧歌隊、嗩吶隊大顯身手,鼓聲能傳十幾里。在“文革”期間,魯西南民間大鼓中斷了近十幾年,原有的大鼓和銅器大都損壞,這一民間文化藝術(shù)到了瀕臨失傳的地步。
為了弘揚民族文化,挽救、挖掘文化遺產(chǎn),1995年在有關(guān)領(lǐng)導(dǎo)的支持下,成武縣有十幾家大鼓隊購置并自制了一批大鼓。據(jù)鼓隊之間的交流獲悉,菏澤、巨野、定陶、曹縣等地的大鼓隊也紛紛活躍在城鄉(xiāng)。特別是成武縣東門里大鼓隊率先自制了一面直徑兩米的大鼓,被《農(nóng)村大眾》、《農(nóng)村生活報》、《新聞圖片周報》、《菏澤日報》以及省市電視臺譽為“魯西南第一大鼓”。
民間大鼓的鼓點都是老藝人口傳的,沒有文字譜,為了搶救這一文化遺產(chǎn),成武縣文化館和大鼓老藝人一起挖掘整理了一批鼓譜,這對大鼓的演奏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。
民間大鼓的鼓隊有大隊和小隊,一般小隊十幾人,大隊三十余人。直徑長的大鼓需兩人對敲,配以大鑼、大鐃、大鈸,從常用的鼓點來看,有的歡快、激昂、熱烈、粗獷、強(qiáng)悍、緊張等情緒;從擊鼓的技法上看,常用的有擊鼓心、擊鼓邊、擊鼓幫、單槌打、雙槌打、輕槌點、重槌砸等技巧。
民間大鼓演奏人員的排列位置是:當(dāng)面鼓,對面鑼,左邊鐃,右邊鈸。司鼓后面一隊人,敲著節(jié)奏跟人學(xué)。
它的鼓譜點常用的有:《大得勝》、《小得勝》、《乒乓乓》、《水羅音》、《倉八》、《八番子》、《五鐃二釵》、《六鐃四釵》、《一調(diào)龍》、《狗四咬》、《一滴油》、《一轉(zhuǎn)轉(zhuǎn)》、《一說一》、《一蹦翟》、《一邊得》、《扎來扎》、《一多多》、《格老八》、《羊抵頭》、《小八棍》、《四大揣》、《冰八》、《鬧長安》、《大八棍》、《衣出衣》、《一令康》、《一窩風(fēng)》、《八仙過?!?、《十一鑼》、《馬五鬧場》等一百多個鼓點。